珠宝行业品牌下沉已是大势所趋 下一步应如何“下沉”?
5G时代来临,黄金珠宝原有的市场模式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90 后"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新动力,珠宝产品结构多元化,龙头企业各大品牌竞争愈发激烈,新生品牌异军突起,销售渠道愈发多样。
为此,中国黄金报社启动了"万家店中国黄金珠宝区域市场竞争力大调查"活动。作为"万家店"活动第一波市场调查。
新零售、新设计、新材料、新渠道……珠宝从业者无"新"不成宴。"新"似乎已经成为解决同质化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无往不胜。
2018 年,中国黄金报社和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曾联合开展上海消费者调查显示,在决定消费者购买黄金珠宝首饰的影响要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款式、品牌、材质。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到全国,将镜头聚焦三四线城市以及广袤的中、西部腹地,那些珠宝品牌热推的"新品"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消费者买单呢?
为初步了解中国黄金珠宝终端销售情况,本刊记者分赴东北、华北、西北等多个省、市、地区,粗线条勾勒当地珠宝市场,改变了许多成见,也发现许多有趣之处,冷静品之,别有滋味。
中国人的黄金情结
中国人对于黄金,有着图腾般的崇拜。中国人的黄金情结穿越千年,在古代,黄金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尤其为帝王之家所推崇;在传统文化中,黄金也充当着喜庆的角色,拥有美好寓意。
在东南沿海市场,东、西方珠宝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以素金为代表的传统首饰审美与以非素类为代表的新型珠宝文化逐渐平分秋色,珠宝消费市场似乎正在朝着流行前沿大步迈进。
无论是华北地区,还是西北地区,素金产品的消费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流。
华北地区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理念主导;西北则为民族聚居区,均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漂洋过海而来的西式首饰审美,在沿海城市掀起一股股巨浪,但传至中原、西北、东北,已经"弱不禁风"。
越是传统文化占主导的地区,黄金的地位越是不可动摇。河南省非素金类消费不到一成,山西的富豪与拆迁户喜欢囤金,东北消费者热爱的"大金链子"曾一度成为一种网络亚文化,大西北少数民族消费群体也热衷于民族文化类型黄金饰品--对于广大三四线内陆城市消费者而言,他们更看重克重、纯度,而非款式、设计以及名目繁多的"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逆规律"的现象呢?
以吉林荟萃楼品牌为例,其在黑龙江市场发力较大,仅半年左右的时间,荟萃楼就在黑龙江开设了 30 余家零售店,其迅速占据黑龙江省珠宝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在东北三省黄金珠宝消费市场中,珠宝品牌竞争优势较小,素金首饰更容易打开当地市场需求,而且,越大的单体零售店面,越能吸引当地消费人群,这一现象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表现较为突出。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地域文化差异"这么简单,缺席的美学素养,以及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消费者属性,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