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珠宝行业“下行”态势“加速” “看空”情绪持续加重
这两份权威数据,直击行业发展之殇:2019年,黄金珠宝行业的"下行"态势仿佛进入"加速度",令业界的"看空"情绪持续加重。
一份是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信息。1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9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04亿元,同比增长7.2%。而金银珠宝零售总额为199亿元,同比下降了4.5%。这是继今年7月份以来连续四个月金银珠宝零售总额出现同比下降,而在今年前十个月中,其中有五个月份,金银珠宝零售总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今年8月份的7%的跌幅。黄金珠宝零售市场痛苦指数飙涨。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零售市场的销售下滑直接影响着其批发销售量和利润。而对于零售品牌企业而言,零售市场的销售下滑更是直接削减了零售品牌的销售业绩。零售市场的"跌跌不休",考验的是全行业的"耐力"。
另一份是来自国内黄金珠宝上市公司三季度报告的相关数据。人们常说,上市公司是行业内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期,各黄金珠宝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2019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多数上市公司销售呈下滑态势,黄金珠宝行业零售市场整体偏弱,"下跌"趋势显著。
在内地13家黄金珠宝上市企业中,爱迪尔、潮宏基、老凤祥、豫园股份、周大生等5家企业在营业收入方面实现了增长,但营业成本和营业总成本同时也增长较高;刚泰、金洲慈航、东方金钰、 金一文化、莱绅通灵、明牌珠宝、萃华珠宝、秋林等8家企业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方面双双"跳水"。营业收入方面,下降幅度最大的达到95.20%。(图2)
港资品牌周大福、六福在零售数据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下滑。10月17日,六福集团发布了2020财政年度第二季度零售业绩。数据显示,2019年7月1日至9月30日,六福集团同店销售整体同比下滑37%,其中黄金下滑43%,珠宝首饰下滑25%。而从周大福发布的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三个月未经审核主要经营数据中看,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周大福中国内地零售值同比增长4%,但同店销售同比下降了7%,同店销量同比下降21%;香港及澳门零售值同比下降35%,同店销售同比下降42%,同店销量同比下降44%。
"黄金珠宝市场消费总量下滑,进入'挤压式'增长阶段。A股13家黄金珠宝零售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分化,增长乏力,预期相对悲观,上市公司股价低迷。"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健康路证券营业部投资顾问温育亮说。
黄金珠宝上市公司零售额如此大规模的下降,让人不禁感叹:"黄金珠宝行业的冬天似乎'更冷'了。"
把脉追因
对于黄金珠宝上市公司业绩齐齐"跳水"的现象,兴证期货有限公司资深贵金属分析师龙玲重点从两方面进行了解读。她表示,中国是目前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其中黄金珠宝首饰的需求占到了68.52%。按照城市层面来划分,三四线城市的总消费增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尤其在近两年,借着棚改货币化的东风,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一路上扬。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层面收紧了棚改货币化安置,导致了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的降速。珠宝首饰作为传统的非必需品消费,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一二线城市消费增速原本就较低,在消费偏好上也更加趋向于与国际化接轨,以钻石珠宝为主流。所以整体上黄金珠宝首饰的消费需求出现下降。
从行业本身分析,黄金珠宝上市公司业绩齐"跳水"的背后是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必然。"黄金珠宝首饰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黄金珠宝首饰的原材料价格透明,而定价方式也相对比较明确,容易遭致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近年来电商模式的冲击、设计款式的雷同,更导致黄金珠宝首饰单品的利润率进一步降低,更多依靠品牌溢价保持利润率,同时走量提升整体利润水平。"龙玲说。
温育亮从行业视角进行了解读。他说,2019年前三季度,有8家A股和2家港股黄金珠宝上市公司营收下滑,幅度最大的的三家分别为-95.2%、-88.9%、-87.6%。从行业和公司层面来看,黄金珠宝的加工批发是资金密集型业务,融资难融资贵引发的3家上市公司黄金珠宝业务停摆是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
虽然有5家黄金珠宝上市公司营收录得增长,但"成色"和质量均不佳。"2019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涨幅16%,同时龙头企业继续扩大门店数量。这5家黄金珠宝企业营收增长幅度均未能超过黄金价格涨幅,增速放缓迹象明显。这说明,黄金价格上涨对消费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同时也表明,依靠门店数量扩张的边际效应在减弱。"温育亮说。
黄金珠宝行业资深人士陶志明认为,行业发展进入到成长期向成熟早期过渡阶段,上市公司作为头部品牌,采用的是"品牌+渠道"双驱动发展模式,注重的是产业链价值,属于规模效应。"布局'跑马圈地'的重点指标是规模,特别是近年来聚焦在三四线城市发力,把零售门店的精细化经营管理摆在一边,加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区域品牌的反弹,以及新消费群体的崛起等因素的叠加效应,必然产生业绩齐齐'跳水'现象。此情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直到品牌开关店比例失去控制后才会发生改变。"陶志明说。